中国制造业曾经依靠廉价劳动力、土地、能源等优势,成为“世界工厂”。然而2011年以来,中国制造业从辉煌走向停滞,到底发生了什么?我们的对手是谁?我在《拯救中国制造业: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》中深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,东南亚等地抢夺了低端市场,而高端市场则回流至欧美地区,中国还剩什么呢?
要承认中国不再是“世界工厂”的事实
近代世界史上共有三次大的产业转移。第一次是20 世纪50 年代,美国把钢铁、纺织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。第二次转移是六七十年代,日本、德国把纺织、玩具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和地区,诞生了“亚洲四小龙”。第三次就是我们熟悉的,20 世纪90 年代“亚洲四小龙”把玩具、纺织、服装等产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。当时,中国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,两边一拍即合,大陆凭借当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政府开出的优惠政策,吸引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,逐渐形成了“世界工厂”。这三次转移都是从生产成本高的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,是正常的经济现象。
这之后又过了20 多年,我们的生产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断上涨,而越南、印度这些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逐渐显露。就像20 多年前我们很自然地承接了来自“亚洲四小龙”的产业转移一样,现在我们也要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现实。
在这里,我还必须特别强调一个可怕的对手——墨西哥。为什么说它可怕?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门子、克莱斯勒等跨国公司到它那里建厂,还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,“突袭”了我们对美洲的出口额度,甚至极有可能抢占我们在全球的订单。我给各位提供一组数据,2009 年,中国商品占美国制成品进口额的29.3%,但到了2012 年,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6.4%。再看墨西哥,2005 年,墨西哥商品占美国制成品进口额的11%,但到了2012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4.2%。可以说,我们失去的美国订单几乎都被墨西哥抢去了。另外,墨西哥现在生产的电视和冰箱已经超过中国和韩国,成为全世界第一。
如果今天我们面临的这次产业转移也仅仅是阿迪达斯、耐克这类服装品牌把生产线迁移到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等地,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,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——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土地!所以它们要离开中国,这很正常。
但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,因为这次转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厂,而是高端制造业,比如通用、卡特彼勒、福特等,现在已经迁走100 多家了。这次产业转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业:首先是高端消费品,其次是精密制造业,最后是汽车和工程机械。这些企业回到美国后效率均大幅提升。
在高端消费品领域,通用电气已经将洗衣机、电冰箱和加热器的业务从中国回迁到肯塔基州,而且回迁以后效率更高。搬回美国后,生产Geospring 热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%,组装时间提高了5 倍。以前在中国生产这种热水器终端零售价是1599 美元,现在在美国生产后只卖1299美元。2009 年高端厨具商国王制品公司搬回美国,物流效率提高15 倍,在中国生产时它们对大客户的交货时间一般在30